天天速递!美国这波大裁员,终于还是来了

作者:关不羽


【资料图】

硅谷大裁员,闹得满城风雨。这是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的又一次“还债”。

01

硅谷大裁员的原因,从根子上讲,还是2020年疫情爆发后美联储带头全球货币放水的后果。

很多人应该对那波史诗级放水有印象,2020年2、3月美联储动作连连,又是大规模降息,又是推出大规模量化宽松计划。这一连串的动作,讲白了就是为疫情损失预付款埋单。

全球疫情爆发,肯定会造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市场预期减弱,企业业绩下滑,失业率增长,投资者持币过冬,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的经济表现。灾害就是灾害,买单是免不了的。

到底疫情的经济损失有多大,市场人士开始计算,这些计算结果反映在金融市场上,就相当于为疫情损失预先算账,这些都是市场的正常反映。这么大规模的全球疫情,没损失是不可能,不买单也是不可能的。苍天饶过谁?

可是,经济学的“大聪明”不这样看,发明了宏观调控的干预理论,非要反着来。

预期减弱,就是“市场恐慌”。持币过冬,就是“流动性危机”。

既然是“恐慌”,那就通过干预市场来安抚情绪。既然是“流动性”出了问题,那就制造流动性。往经济体系中注入货币,让市场看上去不差钱,大家就不恐慌了。

这种宏观货币政策的干预理论,最初是针对所谓的市场“非理性恐慌”。姑且不论所谓“非理性恐慌”应该怎么界定、谁来界定,最为明显的是,对疫情经济损失的恐慌可不是“非理性”的。

在那种局面下,恐慌才是对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的正常反应,持币过冬才是正常的应对之策。

损失当然会有,金融市场先跌为敬,就是市场人士给灾害的经济损失算个账。这个账当然不会百分之百准确,但是损失是百分之百会有的。

这时候的货币放水,就是对市场风险意识的麻痹,扭曲了市场信号。

货币注水真能为疫情损失埋单吗?显然不能。

疫情之下,企业该停摆的还得停摆,就业岗位该消失的还得消失。放水放出来货币进入不了下游,都成了金融市场里的热钱。结果成了“丧事喜办”的扭曲镜像。

一边是华尔街干柴烈火连创新高“丧事喜办”,明明是遭灾了,硬是搞得跟过节似的。另一边却是经济运行受疫情影响明显失速,失业率持续攀升。

金融市场与经济基本面南辕北辙,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也就消失了。

更要命的是,干预理论原来是指望央行货币政策的账单计算更理性,能把水放到恰到好处。可是,这不现实。如此大规模的疫情冲击,连何时结束都不知道,央行又凭什么能做出“理性判断”呢?实际上,当时美联储放水就是为了“维持流动性”宁多勿少,这就埋下了日后大通胀的祸根。

一时放水一时爽,却不可能一直放水一直爽。注水注到肉眼可辨的成色不足时,市场又恐慌了,这就是目前面临的困境。这种恐慌也是过度放水人为制造出来的。

02

所谓“疫情后的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其实只是托词。

美联储在疫情期间的放水量,超过了此前一百年的总和。经济恢复速度得多快,才能一天顶一百天呢?即便企业恢复开工,多出来的热钱还是在实体经济之外到处“作妖”。美联储的对应之策就是暴力加息,迅速将过多的注水货币回笼。

当时放水有多爽,现在抽水就有多痛。就像一个三百斤的大胖子,一口气抽脂一百斤,整个人变得都不好了。可是,这个手术又不能不做,不做就是过度肥胖引发各种要命的病。

这么多热钱涌入了金融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看到加息的信号一招手,“钱潮”瞬间掉头流向了央妈的怀抱,金融市场还能好吗?这时候谁也不好意思说是“流动性不足”,因为货币总量还是很高的,但事实上金融市场确实在失血。

本来被人为高估的金融资产,爬得高、跌得狠,也在情理之中。

美国互联网大厂就是当初爬得最高的那一个,跌是肯定的。

03

其实,疫情爆发后,市场资金涌入互联网产业,确实是寻求避险。

疫情限制了人们的实体活动,互联网经济相对其他产业受到的影响会比较小。甚至网上娱乐、网上购物还会呈现出逆势发力的迹象。网飞、亚马逊等相关企业在疫情期间的业绩表现还是不错的。

但是,注水的热钱大量涌入,转场避险就成了投机炒作。然后各家大厂难念的经都被晒出来了。

亚马逊去年7月估值达到了1.88万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比疫情前的2019年足足高出了1万亿美元。华尔街还给出了乐观的增长预期。

这次公布的第三季度业绩,单看数据其实并不算糟糕,甚至可以说还不错。今年三季度,亚马逊净销售额为1271亿美元,同比增长14.7%,实际上与此前市场预期的1276亿美元相差并不大。净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9%,为28.72亿美元,其实还说的过去。

问题在于,这样的业绩和暴涨的估值已经完全不匹配了,净销售额增速放缓,也意味着“疫情红利”彻底消失。再迟钝的投资者也意识到,疫情期间的估值虚胖,并没有带来未来稳定的增长。亚马逊正被“打回原形”。

更致命的是,整个宏观经济开始为疫情埋单了——暴力加息止不住高通胀,疫情造成的内伤再加上注水后遗症,账单比想象的更大。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亚马逊不仅扩张势头难以为继,能否保持目前的业绩都很难说。股价大跌,估值一度蒸发万亿美元,“一夜回到疫情前”。亚马逊的跌,是跌回原型,造型比较传统。网飞的情况也类似,“疫情红利”并不假,但被热钱注入搞出了泡沫化也是真的。

相比之下,脸书的“元”公司则是跌出了高科技的范儿。当初注水钱涌入纳斯达克,也要各凭本事拿。亚马逊有业绩增长,网飞有流量增长,“元”公司有啥?高科技传统手艺,讲故事。架势十足地大举进发“元宇宙”,俨然是技术迭代舍我其谁。到头来没能“元”出名堂。

热钱退场,“元”公司首当其冲被“退票”,毫无悬念。

总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甚至是念歪的经,这些本属正常。货币大潮之下,市场投机者可以对此视而不见,但是大潮一退,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这些高科技企业经历了股价大跌,估值缩水,宏观经济又有很大不确定性,大规模裁员以维持现金流,是经营的基操。可以说,美国大厂这轮大幅裁员,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

那么,这些美国互联网产业会不会因此元气大伤呢?可能会有少数过不了冬的,产业整体也会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而受损。但是,元气大伤不至于。

美国互联网产业本来就是货币放水的“风暴之子”,有明显的的周期性。大规模裁员虽然吸睛,但是依然会有正常的周期表现。

04

美国互联网产业的周期,是金融周期和科技周期之间的耦合。

十年左右的技术大迭代,是互联网产业的科技周期。而上世纪末以来,美国的金融周期也是十年左右。可说是一次危机一代神。

2001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危机,是此前两三年热钱涌入的结果。但是,没有阻挡互联网技术在电商、支付等应用领域开疆拓土。

2008年的次贷危机,互联网产业也受到了冲击,又是一轮挤泡沫。2012年前后,技术迭代,移动互联网横空出世。

也就是说,热钱涌入尽管造成了泡沫化,但也确实烧出了技术发展。

很难评价这种大起大落到底值不值,至少可以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都信奉货币干预、动辄注水的环境下,互联网技术还算是烧钱烧出点名堂的产业。每次技术大迭代,都有热钱背景。

作为一项新科技,科技投入产出比较高,技术迭代速度快。这也是互联网产业深受热钱青睐的原因。

就目前的情况看,互联网技术的科技周期还没有结束。美国大厂的科技成果投入产出还比较高,很多前沿科技成果已经在实验室里蓄势待发,是经得起折腾的。

当然,随着技术发展日趋成熟,潜力逐步释放,互联网产业的科技周期将会变长,这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实际上,对这次大裁员的悲观解读本身也有一定程度的夸大之嫌。

裁员最狠的是马斯克接盘的推特,裁员超一半相当惊悚。不过,这有易主后人事调整、经营调整的特殊背景。其他经营状况比较正常的大厂如亚马逊、网飞,裁员率在15%左右,连没“元”成的“元”公司,裁员1.1万人,也只占了13%。

这个比例当然不低,却还不至于伤筋动骨。之所以如此高调,也有稳定投资人情绪的考虑。人力成本占很多互联网企业成本的一半甚至更多,通过裁员的减支,效果比较明显。

另外,美国的雇佣制度比较灵活,大进大出的情况也不算罕见。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目前整体的失业率水平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互联网产业的大幅裁员目前还属于局部现象。

总之,面对美国大厂裁员及其前因后果,我们更应该反思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有效性和风险,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经济活动没有捷径,更没有“一招鲜”。该付的代价躲不过去,强行“反周期”的做法只会让代价变得更大。

关键词: 金融市场 经济损失 万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