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香港的隐形巨人,全球最会搞钱的工厂老板
香港没有制造业,我不同意。
【资料图】
文 | 华商韬略 王洪臣
1985年的香港,世界船王包玉刚,正凭着世界第一商场“海港城”大收租金;七年前入主中华煤气的李兆基,持有股权的市值翻了几倍;并购了和记黄埔的李嘉诚又把香港电灯公司纳入囊中……
大佬们的事业越来越大,方向却很统一:不是地产,就是金融。
一个叫钟志平的年轻人,却给自己的公司起名“创科实业”,然后一头扎进了看上去已是大冷门的制造业。
【隐形巨头】
2019年3月,创科实业入选恒生指数50。
恒生指数50代表了港股中市值最大、流动性最好的50家上市公司。虽然公众对创科实业知之甚少,但在业内,它却是大名鼎鼎的隐形冠军。
专营电动工具、配件、手动工具、户外园艺工具及地板护理产品的创科实业,旗下拥有13个全球知名品牌。
2018年,A股大热门公司、亿纬锂能的董事长刘金成非常兴奋——公司终于成了创科实业的供应商,并且是大陆企业中第一家。
让刘金城直呼“行业奇迹”的原因,既在于创科实业的规模体量,也在于它的行业地位。
2023年3月1日,创科实业公布了2022年的业绩。受困于疫情因素,公司录得股东应占溢利10.77亿美元,同比下降2%,期内营收为132.54亿美元,同比增长0.4%。
但是,创科的毛利率仍实现了第14年连续增长,从2021年的38.8%增加到了39.3%。
这还让创科实业创造了一项纪录:在全球营收超1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中,创科是唯一一家连续超十年,毛利率呈每半年度持续上升的公司。堪称全球最会赚钱的制造业公司。
从2011年至2021年,创科实业的营收CAGR(年复合增长率)达13.65%,其归母净利润CAGR更达到21.97%。
制造业利润薄、盈利慢、很多时候要受周期影响,这是常识。
创科实业能反常识,一个重要原因,是各产品线扎实的龙头地位。
公司旗下拥有电钻百年品牌Milwaukee,其产品的价格区间为89-209美元,竞争对手DEWALT品牌的电钻,最贵只有159美元。
这50美元的差距,意味着创科的Milwaukee,就是最高端电钻的代表。靠这样的底气,创科的产品在各领域抓走了最高的附加值,享受超行业的毛利率。
创科的老板钟志平,反反复复强调的“专注工作,不断创新,做到最好,迎接未来”,因此也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公司内部人人信、乐意听的箴言。
如今,创科实业已成长为市值1500亿港元的香港制造业标杆,全球员工人数5.2万人,电动工具市占率超过16%,排名全球第一。
今天的中国位列世界经济第一阵营,许多行业、企业做到世界第一,并不稀奇。
但创科的第一,却是在香港干出来的。
在香港,制造业增加值只占全港GDP不到1%,已经很多年了。人们提到香港,只会想起它贸易起家、地产发家、金融大家的身份。
很多人印象里,香港制造业至多也就是平平无奇。
钟志平是怎么做到的?
【人弃我取】
1985年春天,33岁的贸易公司老板钟志平做了个决定:做代工。
钟志平不是土生香港人,16岁那年,他从澳门到香港捞生活,进过电视台,应聘过空少,参加过艺人培训班,最后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找了一份仓库管理员的工作。
这份工作月薪280元,但大家口中的“钟仔”却不太满意。
身为澳门人,他用博彩中的赛狗,来类比自己对职业目标的追求。
赛狗比赛中,一组狗追逐一个沿着跑道奔驰的机械诱饵(电兔),其中关键,在于控制赛狗和电兔之间的距离。所以钟志平的理论是:
“狗为什么会跑?因为电兔一直离得很近,好像可以抓到。让你一直向着很近的目标前进,一直到终点。”
在薪水280元港币时,钟志平就把目标设定在500元,涨到500元时,他又把目标修改成1000元……凭着这种信念,他专注于工作,不断学习充电,补充各种管理知识。每天三餐,不是街边炒河粉,就是一份煲仔饭。
1978年,他成了月薪1500元的经理,大家对他的称呼,也从“钟仔”,变成了“钟生”、“钟经理”。
但没有学历的钟志平,很难升到更高的职位,指引他的下一个目标,似乎只剩下创业一条路了。
这一年,他与相识的大众汽车工程师Horst Julius Pudwill一拍即合,拉起了一家名为马可·波罗的贸易公司。
20世纪60到70年代,被两次世界大战中断的工业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作为一个自由贸易港,香港此时优势尽显,在人口数量巨大的亚洲、甚至全球贸易中都承担了转口中间商的角色。
做贸易的钟志平,等于选择了一条最容易实现原始积累的短路径。
四五年间,钟志平的贸易公司赚了一些钱,却始终要面对一个难题:作为代理经销商,他们只能随行就市,既无法从根本上决定产品定价,也没法把控产品质量和开发。
惯于追逐新目标的钟志平感到很不安,思来想去,他决定从代工开始,自己做制造。
表面看起来,这不是一个好选择。
80年代的香港,人人嘴里都在谈论着炒楼、地皮和股票,香港曾经称雄的纺织、玩具、塑料等传统制造业,利润日渐微薄,资金周转又慢,已经露出了下坡迹象。
钟志平身边的朋友也不断劝说,拉他一起炒股炒楼花。但钟志平思来想去,仍然觉得香港制造业大有可为。钟志平看到的香港,虽然已从机器轰鸣的工业大厦中走出,迈向金砖铺地的金融都市。但它制造业的基础,却并没有失去:
一方面,它尽享大陆充分的原材料供应优势,另一方面,又拥有自由贸易港的基础。在这里,技术、资本、人才都可以自由流动。除了钢铁、化工那些需要大量土地的重工业,香港仍是制造业的福地洞天。
更重要的是,虽然老制造在走下坡路,电子加工制造却随着全球经济大潮,步入了新的黄金时代——过去10年里,香港电子类加工厂从230家增加到1300家,电子产品出口从10亿港元增加到134亿港元。
1985年,投资2万美元的创科实业正式成立,Pudwill负责销售,钟志平负责工厂管理。公司揽到的最初业务,是为美国品牌Craftman生产电钻。
此后一年,在香港葵涌货柜码头,常可看到钟志平和Pudwill这一对搭档,在现场盯着报关还盘、装箱出货。这一年的年底,创科的出货量达到了100万部。
在制造业里,代工常被比喻成“为人做嫁衣”,这既指代工厂家没有独立品牌,也指它不掌握核心技术,不是正牌的制造者。
虽然从代工中赚了不少钱,这个处境,始终让钟志平感到难受。
【龟兔赛跑】
1988年,创科撞上了一个大机会。
日本知名电动工具品牌利优比来到香港,准备寻找代工企业,在考察了创科实业之后,觉得公司基础很不错,准备签订代工协议。
钟志平和Pudwill却决定,要和利优比绑得更紧。
接触、请求、谈判多次,最后的结果让人喜出望外:利优比入股创科实业,持有20%的股权。新股东在给大笔订单支持的同时,还慷慨地补强了整个技术体系。
通过这次合作,创科实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在代工之路上,钟志平和创科实业距离自己的“电兔”更近了一步。
1990年,创科实业在香港成功上市,走上了一个新台阶。但香港的整个电子代工行业,却在此后几年,下了一个台阶。
玩家众多、竞争激烈、利润走低、向大陆和东南亚转移……90年代中后期,香港的电子代工颓势初现。看到这些变化的钟志平做了一个判断:再干代工,将没有未来。
“企业继续追求低成本,不去寻求产品的增值,总有一天企业会变成‘游牧工厂’。”
1999年,创科实业以700多万美元拿下了英国知名吸尘器品牌Vax。
这个动作背后,埋藏着钟志平对大环境的深刻思考。
一方面,大陆的民营制造业企业大举涉足代工,正以低廉的制造成本,和香港乃至全球企业抢生意,无论是土地、人力还是规模优势材料,香港都很难拼得过。“内地民企很快便会迎头赶上,请我们在后面吃沙尘。”
另一方面,欧美国家有很多积淀深、历史久的优秀工业品牌,却乐于守成,规模不大。“如果通过收购,眼前投入一笔,却可以通过买到全套技术与品牌,保持领先地位。”
这是钟志平做出的又一个关键选择:用收购品牌的方式,来跳过创立品牌的艰辛之路。
在他看来,创立品牌要一切从零开始,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培育过程,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相比之下,收购品牌可以看到所收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也能清楚安排这个品牌将如何经营和管理。
他决定选择后一种发展方式,并很有新意地再次诠释了“龟兔赛跑”这个经典故事。
“我们的工厂少,跑得慢,我们是龟。西方国家的工厂多,跑得快,他们是兔。”想要改变这个状况,方案只有一个:
“利用香港金融中心、财务中心的地位,将兔子买下来,背着乌龟跑。”
在新“龟兔赛跑”理论下,他开始带领公司在全球大举并购。
创科第一个收购目标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老客户,日本利优比。
2000年,利优比准备出售自己的电动工具业务,作为供应商,钟志平自是占了近水楼台的优势,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后,他与Pudwill当机立断:以1.06亿美元吃下利优比的电动工具品牌和业务。
从这一年开始,创科实业运子如飞。Homelite品牌的园艺工具、Dirt Devilge和Hoover的吸尘机系列产品业务、Milwaukee、AEG专业电动工具及配件业务、ORECK品牌及地板护理业务、EMPIRE水平尺、绘图及计量工具品牌和业务……都被纳入创科实业的品牌矩阵。
在十多年时间里,钟志平主导的收购几乎一两年一起,将十多个日本、美国、欧洲知名电动工具品牌揽入囊中。在这背后,香港发达的金融业优势起了巨大作用——确保创科的资金头寸和节奏不至于过紧,又可发挥极致效率。
在这些品牌当中,甚至不乏百年老店。
Hoover正是一个典型。
1908年,美国发明家斯潘格勒制造出了人类第一台真空吸尘器,他的表妹夫威廉·胡佛买下专利,很快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手持式吸尘器,美国百年高端吸尘器品牌Hoover由此诞生。
Milwaukee同样是百年老店般的存在。
1924年,美国汽车巨头福特向制造商提出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要求:生产一款轻巧的便携式1/4英寸直径电钻。
世界上第一款插电电钻由此诞生,也带来了电动工具品牌Milwaukee(米沃奇)。
但一百年后,不论是Hoover还是Milwaukee,都被创科实业这家由代工厂起步的中国企业收入麾下。
靠着这些收购,创科构建起了一个声誉、规模都很惊人的品牌矩阵。但在钟志平看来,这还远远不够。
并购中做到“买得好”,只是战略和财务的小胜,要把小胜变成大胜的关键,既在于产品开发和生产中,实现设计与研发的互通有无、实现总体采购下的降本增效;更在于经营中的品牌协同,把单产品变成成套组合,甚至解决方案,再通过创科的渠道实现整体销售。
因此,创科一边在全球收购,一边对整个布局进行调整,再针对短板,寻找下一个标的。
经过二十年的布局,创科形成了电动工具(电钻、电锤等)、户外动力工具(链锯、割草机等)、手动工具及存储箱柜、地板护理业务四大板块的格局。
每一个板块的设定,又都做到清晰有序。
例如在地板护理业务板块中,Hoover、Oreck同时面向家用和商用、Vax面向高端市场、Dirt Devil主要供应吸尘器的中端市场。
连横中西市场,合纵欧美品牌,一波波并购之后,骑在“兔子”身上的创科实业,一步步崛起为行业霸主。
【“狮子山下”意难平】
1998年5月,德国奔驰与美国克莱斯勒签署了380亿美元的合并协议,创下汽车史上最大一起合并案。
这两家公司同属西方,产品、市场又互补,外界一片看好。
但它们的合作只坚持了10年,给并购史上留下了经典的反面案例。
而创科实业这种立足香港,拿下全球十多个品牌,并保持十多年稳定增长的制造巨头,在全世界实属罕见。
尽管钟志平常常谦虚地调侃道:“创科只是运气比较好。”但在成功了很多次后,他还是为创科归纳了三条原因:
第一,不为收购而收购,要买与自己行业相关的品牌。
第二,成功融合中西文化。创科本身由中国人和德国人合作创办,一开始就具备国际色彩。在内部融合上,钟志平将他的经营理念浓缩成“三个一概念”:一个公司,一种人,一个目标。
一个公司,即同属于创科旗下的一家人;一种人,无论种族,公司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一个目标,就是利润。
第三,对于十几个品牌,创科进行了清晰的定位和界定。对此,钟志平只用一句话就讲清了原则:“避免自己打自己”。
钟志平之所以乐于总结,并不完全在于宣传自己的需要。他更乐于用自己的成功奇迹,为香港乃至中国的制造业后辈,提供有益的案例。
谈到香港制造,干了大半辈子的钟志平,总感到意难平。
“香港不是没有工业,只不过大家心目中的‘经济’只是相等于‘金融投资,钱搵钱’,所以人人都只记得投行,却忘记了背后的实体经济。”
这个总是喜欢挑战自己的人,即使功成名就后,他仍然经常提及“狮子山下”精神,鼓励香港制造在逆境中奋发向上。
“我做工业,从黑头发做到白头发,从有头发做到没头发,心里有很大热忱,想帮助它晋级。”
2017年,香港回归20周年,年逾花甲的钟志平用时28小时,完成了在比利时的100公里徒步毅行。
在此之前,已经不年轻的他去过南极和北极,还在加拿大的冰天雪地中,带着雪橇犬走过8天7夜。
60岁后,钟志平总是把两句话挂在嘴边,鼓励有志于制造业的后辈继续向前。
这两句话,一句是:“我何需畏惧?”另一句是:“我一定可以!”
从当年的香港制造到今天的中国制造,这两句话,光辉仍不
【参考资料】
[1]《香港的骄傲-电钻大王钟志平》亚洲电视
[2]《CEC商管時空 -人生的管理》HKMA CEC 工商管理研究社
[3]《香港制造死亡实录》金角财经
[4]《游刃于品牌的“魔术大师》大经贸
[5]《毛利率14年连升 千亿“白马股”打响沽空反击战》金吾财讯
[6]《动力工具龙头,创科实业:产品渠道筑核心竞争优势,长期稳健增长》招商证券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