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投行业务存通病,现场督导须常态化
(资料图片)
日前,上交所向中介机构下发了最新一期《上交所发行上市审核动态》(2023年第2期)。在《审核动态》中,上交所通报了投行业务内部控制存在六个方面的共性问题。毫无疑问,六个方面的问题都不容忽视。基于此,个人以为,针对券商投行所存在的问题,开展现场督导有必要常态化。
根据《审核动态》,六个方面的共性问题主要涉及建制执制方面、质控内核履职及意见跟踪落实方面、工作底稿管理方面、报送文件审批方面、整改与问责方面,以及系统支持方面等。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投行所犯的错误也非常“低级”。比如,工作底稿方面,某项目在向上交所报送申报工作底稿时,部分底稿在公司底稿管理系统中仍处于未审批通过状态,某项目的重要工作底稿在纸质底稿中存在两个版本,且纸质底稿与电子底稿不一致,某项目在现场督导期间提供的部分核查资料与申报工作底稿存在明显差异等。这些本可避免的问题,竟然也成了“问题”,确实匪夷所思。
而针对券商投行所存在的问题,上交所在今后的监管工作中,对存在IPO项目撤否率排名靠前、违规处理情形较多、多次出现“一督就撤、一查就撤”等问题的保荐人,或将成为现场督导的对象。这对于那些存在上述问题的保荐人而言,显然并非什么好消息。
券商投行业务在新股发行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难想像,如果没有券商投行的积极运作,我国资本市场会有今天的规模与影响力。不过,券商投行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是资本市场诞生至今,曾经发生多起欺诈发行或造假上市的案例。尽管个中发行人违法违规是主要因素,但作为中介机构的保荐人,没有勤勉尽责同样难辞其咎,而欺诈发行或造假上市对于市场以及投资者的伤害亦是不言而喻的。众多欺诈发行与造假上市案例,也凸显出投行执业质量方面的问题。
二是执业质量不高的通病一直存在。最主要的表现则是保荐企业质量普遍不高。国内券商早已步入跑马圈地的时代,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等方面的考量,曾经有券商投行实行“粗放式”经营,只注重保荐企业的数量,而忽视了企业的质量,结果频频出现“翻车”现象。或将造假的企业保荐上市,或保荐的企业质地较差,害人又害己。
因此,券商投行业务被发现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其实并不意外。个人以为,投行执业质量不高,或既有执业态度方面的原因,也有执业能力方面的问题,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基于此,监管部门开展执业质量现场督导显然是有必要的。
现场检查与现场督导都是监管部门为IPO把关的重要方式。从现场检查开展以来的情形看,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抹杀的。比如,曾经出现抽中现场检查企业纷纷撤单的现象,且最高比例曾达到80%之多,这些企业一查就撤,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所在。
资料显示,2022年上交所共对5家保荐人开展了执业质量现场督导,相对于去年上交所上市154家新股而言,比例明显偏低。今年1至4月,上交所对2家项目的保荐业务启动问题导向现场督导;对3家保荐人开展执业质量现场督导。个人以为,数量同样偏少。
个人以为,对于保荐机构执业质量现场督导需要常态化。如此,既容易发现投行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也能对券商投行产生震慑效果,并倒逼券商投行勤勉尽责。不仅如此,个人建议建立券商投行执业质量档案,且定期披露其执业情况。对于多次被发现存在问题的券商投行,应记入其执业档案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