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讯:中国建筑国际22年高质量增长超预期,三大长期增长路径呈现
在成熟资本市场,具备“低估值+稳分红”特征的上市企业不在少数。
然而,静态来看,“低估值+稳分红”并不代表拥有投资价值,只有那些能够发生基本面的重估,真正创造持续增长的现金流,提升盈利能力和盈利规模来支撑分红稳步上涨的优秀企业,才会在市场中崭露头角。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以下将以一家具备“低估值+稳分红”特征的在港上市央企附属平台为例,从多角度呈现出这一家中国内地领先的城市综合投资运营商暨港澳地区龙头承建商是如何完成重大转折的。
刚发布的2022年财报业绩,某种程度上,见证着中国建筑国际的成功转变。
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强劲增长
过去一年,外部环境可谓风雨飘摇。俄乌战争的出现和演变、大宗商品的动荡、全球通胀蔓延、美联储加息等事件发酵接踵而至,面对外资的抱团撤离,恒生指数持续走熊,在去年全年下挫接近一万点,国内也由于疫情的尾部效应和对全面放开的探索,而使得经济和社会生活难免的受到一定影响。
在内外双重受压下,企业经营要想取得持平甚至进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从2022年业绩公告来看,中国建筑国际,不仅逆势维持着高增长,其还顺利完成了另一项艰巨任务——往高质量增长轨道切换。
首先,中国建筑国际的业绩获超预期表现。
据业绩公告,2022年营收和利润增长势头依然强劲,营收录得1019.75亿港元(单位下同),迈上1000亿台阶,同比增长31.9%;归母净利润录得79.57亿,同比增长17.0%,对比起2021年13.06%和2020年11.12%的增速,利润加速释放特征凸显。
2022年新签订单规模1607.26亿,同比增长14.8%,达到其在年初订下的全年目标(不少于1600亿港元),公司在手未完成订单总金额2945.27亿,意味着,即使在极端的环境下,也能为未来营收规模增长提供保障。
整体上,2022年公司业绩增长趋势得到固整,无惧内外环境带来的压力。
其次能够清晰看到,中国建筑国际完成了往高质量增长轨道切换的“艰巨任务”。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实现正向经营性现金流,ROE的提升,以及新签订单的结构性优化,即科技带动类新签合同增长突出,其占比实现了快速提升。
具体来看,据业绩公告,2022年经营性现金流2.12亿,投资性现金流5.01亿。公司不但实现了正向经营性现金流,彻底扭转了近6年来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的局面,而且公司在2022年的投资性现金流也有所好转(相对于前年投资活动现金流-49.38亿),这是公司为提高流动性,出售部分低周转资产所致。
而最能够直接体现公司整体经营效率的财务指标ROE,录得13.9%,相对于2021年12.9%,获得提升,创下近5年新高。本年度ROE提升,主要体现在周转率的提升上面,反映出“长改短”完成之后公司逐步体现出来的红利释放。
新签订单的结构性优化可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投资带动类新签合约和科技带动类新签合约的表现上。2022年录得投资带动类新签合约533.2亿,科技带动类新签合约515.90亿。
据悉,目前公司投资带动类新签合约中已经完全没有5年以上的长周期项目,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投资带动类合约进入交付期,未来2-3年公司整体周转速度的改善预期也会得到延续,从而为后续ROE改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不难发现,科技带动类项目提速迅猛,合约金额同比增长70.6%,其营业额同比增长75.5%,直接拉动科技带动类新签合约额占比提升至32.1%,而这一数据在2021年仅为21.6%,一年内提升了10.5个百分点。
实际上,中国建筑国际在2022年的业绩表现,成功检验了公司“长改短”的完成成果,以及由“科技赋能”转型升级所带来的实质性改变,基本面得到重塑,展现出强劲生命力。并以此为新的起点,一举跨过了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大门。
聚焦长期增长逻辑,坚持科技赋能战略
笔者认为,中国建筑国际,引以为傲的其中一点是,在港股市场里,成为极少数的能够实现长期增长,兑现价值的卓越上市企业。
根据公司官网,自上市以来,公司营业额从2005年的68.6亿飞升至2022年的1019.75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2%;净利润从2005年的1.3亿增至2022年的79.57亿,年复合增长率27.4%;在手总合约额从2005年的59.6亿上升至2022年的5226.33亿。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相对于过往,中国建筑国际更加巩固了自身长期增长逻辑,也进一步增强了长期增长的确定性。站在当下看未来,总结成一句话则是,以港澳为基本盘发挥企业的龙头优势,在中国内地获得广袤成长机会,让科技赋能为助推器。这三个维度分别对应着三个公司长期增长的实现路径。
1)以港澳为基本盘,发挥企业的龙头优势
在中国香港,中国建筑国际近年持续保持20%以上市占率,公司在香港市场竞争优势明显,资源充足,龙头地位巩固。
香港特区政府履行《2022 年施政报告》提及创造就业和改善民生承诺为迫切任务,大力发展创新科技产业将是香港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明确了香港作为中国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发展定位,但是眼下,香港在创新科技产业方面的基建和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因此“基建先行”贯穿了整个政府文件,大型工程蓄势待发,比如科学园第二阶段扩建、数码港第五期扩建、落马洲河套地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基建项目将会不期启动,以配合香港经济转型,中短期内叠加北部都会区和明日大屿等大型项目的前期工程投入,未来数年公共建筑,以及为满足预期大量新增来港高端技术人才的住房和配套需求的私人建筑开支将大幅提升。国泰君安证券在研究报告中预测,到2025 年香港年度总建筑工程规模将达到3000亿港元,对比目前合共增长1200亿,香港建筑工程“蛋糕”在中短期内迅速膨胀。
另一边厢,2022年末,六大赌牌公司在向政府的投标文件中承诺未来十年将投资1188亿澳门元,其中1087亿为会展、娱乐、体育、康养等非博彩项目,依据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彼等投资须在未来5年内落实完成。因此可预期随着澳门赌牌续期落实及防疫入境政策取消,澳门市场建筑工程量也将有所增加。
中国建筑国际以港澳为基本盘继续发挥企业的龙头优势,在中短期内有望不断受益于港澳地区建筑工程“蛋糕”的做大,这是公司第一条清晰可见的增长路径。
2)受益于国内市场装配式建筑和MiC建筑的渗透率快速提升,获得广袤成长机会
而在中国大陆市场,三年疫情过去,国内经济复苏成为主旋律,在稳增长政策和积极财政支持背景下,基建行业稳定向好,同时中国建筑国际亦会受益于国内政策支持组装合成建筑(即MiC建筑),内地新签合同仍有提升空间。
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发展智能建造,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建设低碳城市。根据住建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达6.3亿平方米,2021年装配式建筑规模持续扩大。各地陆续发布建筑业“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大部分省、市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要求达到30%以上,部分省市要求达到50%,天津、上海要求100%实施装配式建筑。随着装配式建筑的规模扩大,最终将会形成新的市场推动力。
作为装配式建筑4.0时代的领军者,截至目前,中国建筑国际中建海龙已在中国大陆完成超过240个装配式项目的设计工作,建筑面积超过3100万平方米,涉及公营房屋、公租房项目、房地产项目、公共建筑、隧道桥梁等多个领域,中国建筑国际实际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装配式建筑企业,先行优势凸显。
笔者预计,装配式建筑将在未来逐渐成为建筑业主流,MiC有良好发展空间,参考国泰君安报告,到2025年,中国内地预计有40%的楼宇是使用MiC建设,2021年只有24.5%,未来增长潜力巨大。在2022年,中国建筑国际依靠技术能力在组装合成建筑(MiC建筑)等特色总承包项目方面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推动公司新签订单金额持续保持高增长,MiC业已成为公司成长的重要推力。
中国建筑国际在国内市场将有机会受益于装配式建筑和MiC建筑的渗透率快速提升,其专业技术优势和其在MiC领域的领军者角色定位,将在国内庞大的建筑蓝海市场里抢占到更多“增量”,这便是公司第二条长期增长路径。公司方面在此前的展望电话沟通会上曾透露,为配合组装合成建筑订单增长,公司将改装16个PC构件工厂生产线,提升组装合成建筑产能,为后续加速抢占蓝海市场打下基础。
3)坚持科技赋能战略,以科技优势占领蓝海市场
不难发现,近年来,中国建筑国际发展模式的转变主要是科技赋能所带来的,包括从PPP转变为GTR,以及着重发展的MiC建筑,证实公司已从过往粗放式增长成功转变为聚焦在科技驱动、高质量增长的集约式发展模式。
在今年的财报业绩会上,管理层强调公司未来坚持科技赋能战略,订立2025年科技带动类新签合约额占比达到50%目标。对比起2021年的21.6%和2022年的32.1%,一年内提升超过10个百分点,2025年规划的目标设置并不高,甚至是较为保守的。
实践证明,科技赋能战略的实施能够为公司发展带来三大好处或优势。
站在新技术周期视野,建筑科技势不可挡,其不但解决国家、行业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难题,在为国家“双碳”目标贡献的同时,也能满足当前大量老旧小区迫切改造的需求,中国建筑国际以科技优势迅速占领蓝海市场,有利于规模的快速扩张。
此外,中国建筑国际积极投资于建筑工程行业的先进技术,如新型建筑材料和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并与中国工程院建立了首个院士在港工作站,培养人才,制定行业标准,从而使得公司在建筑工程技术应用方面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竞争壁垒持续巩固,新技术应用可为项目提供利润率保护,有利于加强议价权。
值得一提,在科技赋能战略加速深化之下,公司科技带动类新签合约占比持续提升,不占运营资金的科技类订单成为公司发展主要增长动力,将加快整体经营性现金流的好转,也就是说科技赋能战略实施,能够有利于公司现金流的持续优化。
基于以上科技赋能的三大优势,其将成为公司成长的最大助推器,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公司第三条可把握的长期增长逻辑。
结尾部分
2022年财报业绩证实了,中国建筑国际已走在一条全新的高质量增长之路上。
毫无疑问,公司基本面的高质量增长将更好的支撑公司长期增长和长期稳定分红能力。
一般而言,在资本市场里,长期EPS和分红能力的变化,容易受到普遍认可,从而引发估值上修。而要认识到的是,中国建筑国际的基本面所正在发生的转变,是由成功转向的科技赋能驱动模式所带来的。连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报告也认可,保持领先的中国建筑国际将引领建筑工程行业新一轮的技术革新,鉴于公司在技术方面竞争优势的巨大潜力,预计其估值将大大提升。此外,近期市场所热衷的“中特估”持续发酵,也有助推动公司的价值重估进程。
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澳门的建筑工程市场加总规模以数十万亿起算,建筑科技兴起与变革才刚开始,未来势必能够衍生出一条或多条“长坡厚雪”且规模巨大的专业领域或赛道,作为新技术应用的先行者、拥有央国企背景且持续构筑起“护城河”的中国建筑国际,未来将充分受益。
而2022年财报业绩显示出公司完成了往高质量增长轨道切换,盈利能力、质量得到实质性改善,反过来将为未来盈利的增长带来更强支撑。
一旦估值上修和盈利增长的概率双双得到市场的认可,等待它的将会是备受投资者追崇的经典“戴维斯双击”。
关键词: